前几天社群里的一个小伙伴问到了“动力不足、习惯性躺平以及自律”这个话题。
然后我回他了这样一个观点:
自律,既可以是变得有钱的原因,也可以是有钱后的结果。
不过,在更多的时候,自律往往是在有钱之后才会出现的结果。
![图片[1]-穷人怎么才能翻身致富?看完这7个让人陷入贫穷的圈套你就知道了](https://hai715.com/wp-content/uploads/2025/08/3e5f01dfcb77dc4f3c78f382e94bfd3f-473x1024.png)
之前不少人问过我,海哥,你说多少钱才算第一桶金呢,在我看来,对于普通家庭出身、20多岁的年轻人而言,100万可以算是第一桶金了。
之所以定这个金额,并非这 100万能用来买什么资产、什么商品,而当拥有这100万时,你对你自己、对于社会、对于人性,会有初步的认识。
从此之后,你的眼界会更开阔,思路会更清晰,做事情会得心顺手,也会少走许多弯路。
当然,自律、健康饮食、不与烂人交往等良好的习惯也会自然养成。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直到到40岁、50岁都积累不到这第一桶金呢?
我去过好几个国家,发现不同国家的社会环境有差异,劳动时间和工资待遇也各不相同。
但是我发现一个很有有趣的现象:大多数人一个月的收入,在扣除税费、保险、房租或房贷、餐饮、日常支出以及子女教育费用后,所剩无几。
无论是在上海拿 2 万元月薪,在纽约拿 5000 美元月薪,还是在东京拿 50 万日元月薪。
结果都一样:没多少盈余。既然如此,人们就得不停地工作,无法停歇。
这样就不可能积累到第一桶金,也无法达到拥有第一桶金后那种轻松、自在、自律、睿智的状态。
有人会说,还是工资不够高,如果工资翻一番,那总该有盈余了吧?没这么简单。
即便将月薪提升一倍,甚至两倍,我前面所提到的那类人,依旧不会有多少结余。
原因很直白,他们会随收入增加而同步提升自己的消费水平。当下的人不大多如此吗?
越是没钱的时候,越爱打肿脸充胖子,最后把自己逼入尴尬境地。
没什么钱的时候,日子倒也还能凑合着过,压力也不大。
可一旦赚了些钱,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开始各种买买买。
但实际上,自己的消费能力根本没达到那个水平,这纯粹是自找苦吃,活该累得要死要活。
以前开着奥拓,现在就开始惦记奥迪了;
以前住着 60 平米的房子,现在就想着换成 100 平米的了;
以前孩子上普通学校,现在就打算送进私立学校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不得不一直不停地工作下去。
许多经济学大佬觉得,“90%的人都会陷入永不停歇的劳动之中”,这是有钱人精心设计的结果。
只有底层的大多数人不停地劳作、创造价值,上层的富人才能悠然自得地享受生活,并持续地向下收割。
因为我自己也是老板,所以我对这个观点极为认同。
这就如同驯化鸬鹚一般,不能让它吃得太饱,一旦饱食,鸬鹚就丧失了下水捕鱼的动力。
唯有让它始终处于半饥饿状态,它才会心甘情愿地一次次潜入冰冷的水中去捕鱼。
也有人声称,穷人若想突破阶层,依旧得依靠教育,这是普通人能够接触到且成本最低的改变命运之法。
然而,我却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很多人之所以会一辈子辛苦劳作,原因很可能就在于“教育”。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曾说过:我们自小到大所接触的都是统一的课本、统一的标准,甚至连答案都是统一的。
换句话说,学校从来不会教授赚钱的本事,它的职责仅仅是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标准工人”罢了。
如果你上网查询一番就会了解到,现代教育起源于 18 世纪的普鲁士。
在拿破仑战争失利后,普鲁士人开始推行为期 8 年的强制初级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以及算术能力。
他们提出了年级、班级、学科等概念,向学生传授早期工业社会所必需的生存技能。
这一模式迅速在欧洲得到推广。
150 年前,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造,其目的是为工业化时代输送大量的工人。
正因如此,这个体系一直沿用至今。
这种教育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它能够使许多贫穷、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识、有技能,从而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并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然而,其缺点也极为明显,那就是同质化过于严重。
原本智商很高、潜力巨大的人,也有可能沦落至工厂成为一名工人,或者在公司做一名朝九晚五的白领。
这些人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今物质已经非常充裕了,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将自己生命的精华奉献给那些并不怎么愉快的工作呢?
答案便是,大多数人都落入了富人精心设计的消费主义陷阱,陷入了贫穷的圈套。
而以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无法看破富人所设计的圈套,所以只能沦为消费主义的n隶,成为富人们圈养的羔羊。
我总结道,普通人若想觉醒,想要摆脱这种“每个月都没有盈余、辛苦工作一辈子”的模式,有7大陷阱需要避开。
①太相信传统教育
我相信在很多人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会有人询问:你是哪里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
但是几年过后,就没人再关心这些了,大家更为关注的是你能为这个社会创造何种价值。
而当我们评价自己的时候,要问自己一个严肃的问题:
我的求生手段与上一辈相比有没有改进呢?
跟大多数同龄人相比有没有做出区分呢?
说得直白些,我是不是跟大多数人不一样,而不是与他们“一样”。
因为在任何阶段,唯有“不一样”才能崭露头角,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在万军之中被提拔。
很显然,传统教育与此相反,一直教导我们枪打出头鸟,不能过于张扬,要合群,结果就是我们一直看不到机会。
这是因为我们接触的信息有误,以前的信息根本不适合现在的社会。
传统之所以被称为传统,是因为其中有些东西有用,而有些东西则已经过时了。
与传统观念相对立的是实用主义。
什么实用,什么是我需要的我就拿什么,这是合理的做法。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教育体系主要是培养普通人,培养工人和白领。
如果我们想要轻松赚钱、轻松生活,就必须从传统教育中跳脱出来。
例如,要广泛阅读,积极向行业领袖学习,只学习自己感兴趣且对事业有帮助的知识,而不是盲目跟风,别人学什么自己也跟着学什么。
《天道》是我极为喜爱的一部电视剧,其中有个很有趣的情节:芮小丹提出自己想要从事文化产业并请丁元英给点建议。
丁元英说:要学位意义不大,因为你不是靠求职应聘谋生。
而是应当什么有用学什么,不影响创作经营,学个十年八年的,只为有个学习环境。
“什么有用学什么”这个理念与传统教育肯定是背道而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理念才是最为实用的。
只要你相信这个理念,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东西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
比如,我经常说,像 PS、PR 这些软件的使用,如果能跟别人进行一对一学习,保证一天就能学会 90%的基础操作和实用操作。
②盲目负债
关于经济、金融的一些基本常识,我非常喜欢喜马拉雅 FM 上陈志武先生讲的课程。
他专门讲过“债务”这件事,他说债务是一个非常好的杠杆工具,能够让人提前享受到本应属于未来的美好事物。
房贷也是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利率最低的贷款了。
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些大前提:经济持续向好、就业率越来越高,个体在劳务市场上越来越有价值,资产在未来依旧会不断升值(这些都是发达国家的基本特征)。
如果满足不了这些大前提,那么债务很可能就会变成摧毁人的“恶性肿瘤”。
说得更直白一些,在某些特定的地方和特定的时期,富人之所以借钱给穷人,是为了将他们未来几十年的努力全部洗劫一空。
距离 2026 年只剩下大约 5 个月左右的时间了。
四海在此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你没有家底,那就尽量不要背负任何形式的债务,包括车贷、房贷、花呗、借呗以及信用卡。
注意,这里面也包括我所说的“知识付费”。
如果你没有太多家底,本身就很拮据,那么你还是先赚钱,不要进行付费学习。
因为当你没钱的时候,你的所有眼光和想法都会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你进行付费学习也是盲目的。
关于这一点,下面一条我会进一步说明。
所以我非常不建议那些“兜里连几千块存款都没有”的人加入我的付费社群,这并不是瞧不起谁,而是真的双方都会压力很大。
反之,如果你兜里有几千块存款,并且认为四海还可以收获很大,那你花个 2980元加一个我的“涯客圈”社群,试试感觉倒是可以的,如果没收获,你也不会太难受。
人总要为自己多留一条退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有“家底”和没家底是不一样的。
有基本盘是你往前冲的前提。
我说的“家底”,意思是,如果你真的失业了,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还不起债务了,家人可以砸锅卖铁替你还债,或者全家人都出来打工为你还债。
③稀缺思维
《稀缺》这本书里有一个颠覆性的论点:贫穷会使人的智商下降。
这并非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由于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
任何能够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穷人的心智,比如明天要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后天要去超市抢菜、大后天又开始担心自己会失业。只要人的注意力被某些巨大的事物吸引,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智商,做出不明智的行为。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无法进行长期规划。
所以,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心力,一定要给自己留有盈余。
要么提高能力,要么降低欲望。显然后者是容易办到的。
真正的贫穷,是你需要的远比你拥有的多。
比如,那些可有可无的人际关系,该放一放了。
比如,那些可有可无的商品,就不要去抢了。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断舍离是脱离稀缺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相信小概率事件
什么是小概率事件呢?
例如,期望通过买彩票来暴富;
希望通过炒股来赚钱;把钱借给别人,还幻想着对方能够归还。
这些都是穷人最喜欢做的蠢事。
结果往往是,自己本来就不多的时间和金钱全都搭了进去。
而富人一定追求大概率事件。
比如,只要花钱跟有成果的人学习,那么自己一定会有非常大的收获;
只要在网上不断输出价值、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那么收钱将会易如反掌。
不说太多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不实际的内容,就拿现在你能看到的例子来说,还是以我这个公众号为例。
如果你像我一样开个公众号,写写自己的想法,输出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分享实操落地项目拆解,坚持写一年,你的粉丝很容易达到上万个。
公众号的粉丝不同于其他平台,非常精准且很值钱,一个粉丝我预估至少价值 100 元。
一年下来,靠着这 1 万个粉丝,以及几百个铁粉,一年收入十几W是很轻松的事情。
至于别人所说的“公众号现在已经不行了,赚不到钱了,没人看了”,这些都只是流言蜚语。
现在结果就摆在眼前,骗不了人。
至少以我自己的感觉来看,公众号未来至少还可以再稳定盈利 10 年,再吃 10 年的红利。
这是普通人赚钱、积累第一桶金的捷径,也是最大概率的事件,非常值得一试。而如果你去线下开各种实体店,一投资就是十几万几十万,你大概率会血本无归。
因为现在的大环境就是如此,除了一些行业龙头还能持续盈利之外,其他的实体店要么倒闭,要么亏损,盈利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你凭什么认为自己会是那幸运的一个呢?这实在是不切实际。
现在互联网上的项目,几乎都是普通素人在上面赚钱,都是年轻人在上面赚钱。
我经常和一起合作的老板聊天,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互联网几乎是普通人赚取第一桶金、逆天改命的最后一波风口了。
还是拿我的公众号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们就知道互联网赚钱有多容易,几乎是捡钱,当然,越到后面会越难赚,入场时间很重要。
你去线下开滴滴、送外卖,一天累死累活最多也就 500 块吧。
但是我每周只需要花 1 – 2 小时,在公众号写两篇文章,再从各个公域平台引流到公众号,每天预计就会有 1000 – 2000 的收入,而且非常稳定。又轻松,钱又多。
有时候碰到流量爆款,依靠我的付费社群和项目陪跑,每天都会有几万块的收入。
不是我吹牛,加入我的一个社群或者项目陪跑,最少是 500,陪跑 1980,只需要收 10 个人甚至 5 个人,就有一两万的收入。
我几个小时的时间顶得上你半年的工作量,这就是现实。做对事情,比你那所谓的狗屁努力要强一万倍。难道你不动心吗?
心动不如行动。
就怕你一边想着这些好处,一边又无动于衷,那么你也只能活该受穷。
⑤沉迷廉价多巴胺。
游戏、短视频、综艺、电视剧,确实多是有钱人设计出来的,目的是让穷人沉迷其中,将他们养肥后进行收割。
如果你仔细观察周围,便会发现穷人往往只会沉迷于短暂的娱乐。
刷短视频、吃垃圾食品、玩游戏、跟朋友喝酒吹牛、去网红景点打卡,为了婚配而买车买房买钻戒。
最后你会发现,穷人的每一项“快乐”实际上都是在给富人送钱,有时候甚至还要搭上自己的后半辈子。
“戒”这件事与“变有钱”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一般来说,越有钱的人心越狠,越能戒掉那些只能给自己带来廉价多巴胺的事物。
反过来也成立,说戒烟就戒烟的人都是狠人,肯定有前途。
⑥盲目消费
我平时写完文章,把公司的事情处理完之后,会偶尔看一些我觉得有价值的书。
每次读完书,我还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把自己的观点输出出来,把感悟分享到群里、朋友圈里以及公众号里。
因为能量需要互动,自己一个人看虽有收获,但很小,而把它传播出去则功德无量。
注意,这不是免费输出,也不是无偿输出,输出的最终目的肯定是为了积累粉丝、提高收入。
无偿分享,那是沙雕才做的事情。
之前我看过曾仕强讲的易经道理。不要觉得他年纪大就只讲国学不讲钱,其实不是这样。
我还挺佩服曾仕强的,因为他讲的每一个观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在情绪、情感以及事业方面有状况,都可以去看看曾仕强讲的东西。
我讲的很多内容其实也都是借鉴他的模型。比如今天关于花钱也有一条,易经里讲的是“当用不省,当省不用”。
也就是说,该用钱的地方,绝对一分钱不省;不该用钱的地方,一毛钱也不多花。
这便是用钱的原则。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全凭感觉用钱,结果就倒霉了。
因为他们不知道钱的运行法则和方向。
比如说,我会毫不犹豫地买下 5000 元一件的衣服,也会果断入手 5000 元一张的头等舱机票,然而,50 元一杯的咖啡我绝对不会去喝,因为我不想当那个冤大头。
哪些地方该节省,哪些地方该大方花钱,我自己是非常清楚的,而且我有自己的投资逻辑,我没有模仿任何人。
我知道怎么花钱才能让投资回报比最大化。
很多都人不明白一件事:投资与消费是相互对立的,此强彼弱。
当你每个月的支出预算固定不变时,消费得越多,那么用于投资的支出就会越少。
所以说,最值的投资还是投资自己的大脑和眼界。
比如,花钱跟高人结交,花钱跟大佬学本事,花钱买书看,花钱出去见见世面……要知道,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一定是很贵的。
跟你们透露一下,我每年花在知识付费方面,也就是投资自己的大脑上花的金钱几乎是自己平时消费的好几倍,大概有几十万,你能想象,投资自己的大脑有多重要吗?
毫不夸张地说,大脑就是创造财富的源头。
另外,我经常会去看巴菲特的一些访谈节目,关于他的投资理念,我也在朋友圈里也分享过一些,就几句话,“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只投自己看得懂都行业,看不懂的坚决不碰”
这两条投资原则我会拿来参考,但不是完全照搬,我也有属于自己的投资准则。
不过,不管投资什么,巴菲特曾说过,在所有的投资当中,投资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回报率最大的一种。
⑦ 被“确定性”所困穷人最喜欢追求确定性。
但是,明白人都清楚,能够带来超额回报的事物,必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但前提是,你得具备足够的判断力。
而判断力的获得需要不断学习、持续积累、逐步提高认知,并且不断寻找良师。
别人无法忍受的,你能忍受;别人舍不得的,你舍得;别人不敢下注的地方,你敢下注。
只有这样,才会有突破的机会。最后,我再说点有人情味的话。
你们都知道,我经常谈论交友这个话题,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应该广泛交友。
但我也说过,人到 30 岁之后就不要再频繁地去交朋友了。
理由很简单,30 岁之前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而 30 岁之后,则是沉淀的开始。
这个时候需要向内求,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 30 岁之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较为浅薄,什么都不懂。
若想扩大获取信息的范围,最好的方式就是交朋友。因为朋友不仅仅是人,还是一个携带大量信息的载体。
搞定一个人,就等于了解了一个人几十年的经历,知晓他的过去与未来,相当于掌握了他所有的经验。
但也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值得交往。
根据我的经验,什么样的人值得交往呢?
那就是精力过剩、积极乐观且喜欢折腾的人。
那些不追求确定性,敢于拥抱不确定性、喜欢折腾的人。
一个人的事业与他是否精力充沛关系极大。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赚钱水平和能力与他爱折腾的意愿有着很大的关联。
为什么我这么清楚呢?
因为我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在我身上不足 5000 块钱的时候,我就敢套现花呗,把全副身家压在卖高仿鞋的微商项目上。
当我第一个月做这个项目赚到钱后,我又敢拿着这不多的钱再次投入这个项目,增加设备,进行批量化操作,放大收益。
最终,这个项目的第一笔收入,让我在后面做的外贸项目上赚到了互联网的第一桶小金,120W。
赚到了这第一桶小金之后,我又开始爱折腾了。
那时接触了一个搞“金融”的学长,美其名曰金融项目,实际上却是个H色产业项目。
不多的 30 万被坑得只剩下 2 万。
那能怎么办呢?
被骗了之后,还是得继续折腾。直到去年接触了一些真正优质的圈子,才慢慢把自己的小团队给搭建起来。
我想告诉各位,创业者就是一群疯子,是喜欢折腾的人,他们拥有勤劳的双手和活跃的头脑。
至于那些做什么事情都萎靡不振的人,千万不要靠近,不然你也会变得萎靡不振。
20 多岁的人如果活得跟 80 岁的人一样,那还谈什么前途呢?
如果你交往过积极乐观的人,就会发现他们的积极情绪会传染你、带动你。
反之,和悲观主义者接触久了,会让你越来越绝望,觉得干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当你口袋里的钱还不多的时候,喜欢折腾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
只要你不停歇地折腾,总会折腾出一些经验。
你会越折腾越擅长折腾,最终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即便业务稳定了之后,创业者也是那群没事找事干的人,总会折腾出一些新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让大家一起干。
就像我,前几天又付了一笔费用,主要是为了拓宽培训这条线,给团队里的一些操盘手赋能,带来客单价更高的产品,奠定下基础,我们准备把抖音也做起来。
这个盘子一定要朝着千万级别奋力奔跑,而且每年在投资自己和项目方面,我绝不小气。
当然,在创业过程中,有时会失眠、会迷茫,甚至会产生“老子不干了”的念头。
但是最终,你都会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因为创业取得成果的喜悦是发自内心的,会让你的心真正地为之震颤。
想起前几天和最早关注我的一批粉丝小李子闲聊。(很多人如今已经月入几万了)
她问我:“海哥,我每天起床都特别不情愿,上班基本都是踩点到,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我说:“早点摆脱打卡上班这种观念。上班时你的时间是碎片化的,被切断了。
而你早上起不来的核心原因就是,你内心太清楚了。
”她问:“清楚什么?
”我说:“你清楚地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知道今天自己会经历什么,知道今天去上班的工作是什么样子。
一旦你心里清楚了,你就没有了期待,会莫名地感到非常枯燥。
这时候,你自然而然就不愿意从床上醒过来了。”
但是,你回想一下小时候,如果头天晚上知道第二天要去旅游,要去见识不同的人、事、物。
要去探索一些未知的领域,会遇到或好或坏的事情,还有美妙的体验发生,那你肯定不会赖床,反而会准时醒来。
同样,成年人的世界也是如此。
喜欢赖床的人,本质上是因为他们知道新的一天又会是平淡无奇、枯燥乏味的一天。
如果你再仔细想想,活了这么久,你清晰地记住了哪一天呢?有哪些精彩瞬间让你记住了?
反正我在脑海里回想起来,那些精彩的时刻,都是我拼命折腾的时刻。
人生是否精彩,关键在于脑子里精彩的回忆是否足够多。
回忆越多、越丰富多彩,你就会觉得人生越有意思。
如果你把一生都过成了同一天,那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折腾。
当然,折腾不是瞎折腾,在还没有足够的创业经验时,花几十W去加盟一个实体店,那是沙雕的行为。
在任何一个城市,无一例外,50%的实体店处于赔钱状态,频繁转让出租,另外 40%则是半死不活。
然而,在这个时代,在互联网上实现独立收钱其实真的不难,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互联网上那些有积累性的项目,一旦跑通了闭环,只要把细节做到位,刚开始一个月多收入 2000 — 5000 是非常常见的情况。
另外,别看现在是小康社会,很多人似乎有房有车,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只是在机械地工作和生活,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他们没有任何想法和主见,只能随波逐流,任由许多垃圾的思维和思想灌入自己的脑袋。
20 多岁、30 多岁的时候,你还可以靠着一份死工资生活,或许对生活还会有那么一点点新鲜感和好奇心。
但是,等真正到了 40 岁,你就会开始思考:
我每天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上班真的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如果我当初选择再勇敢迈出一步呢?
当初选择自己在网上做一个小生意呢?
如果我当初坚定自己的选择,现在是不是已经走向了人生巅峰?
我之前也说过,单纯地上班时间越久,你的赚钱能力往往会越来越弱。
而且也没有任何法律规定一个成年人必须要上班。
换句话说,人是可以一辈子都不去上班的。
但是,不上班并不代表不工作、不赚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假设智商、背景类似的两个本科毕业生小 A和小B,小A毕业之后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的去单纯的打工。
小B整天折腾来折腾去,搞这个搞那个,做的都是不遵守既定规则的事情。
那么长期下来,小B一定比小A 活得更加充实和快乐,也能够赚更多的钱。
当然,我不是劝你马上辞职、跳槽或创业,因为盲目地跳出来,情况可能一点都不美好。
也不是推荐所有人都去创业,毕竟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但是,有想法、有能量的年轻人,还是应该自己搞点事情,自己折腾出一番事业。
你单独收到钱和别人按月给你发钱,这两种生活的生命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在大一的时候,我就已经有好几条收入渠道了,所以我根本不在乎同学们暑寒假打工上班那几千块的月薪。
千万不要妄想着在收入上有安全感,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危机就会随之而来。
而一旦你找到了使命,能够自己赚钱养活自己,还能有爆发性增长时,你就会对此上瘾。不信的话,可以问问我们“涯客圈”社群一个月能破万的小伙伴,他们是不是每天都想着要收钱?
一旦你有了这样的状态,你就再也无法接受给别人打工了。
当你找到了自己收钱的那种感觉后,你就会感叹:折腾的日子才是真正人生,以前的日子简直都白过了。
人这一生,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
当你找到那件一做就感觉无比兴奋的事情时,那便是你的天命所在,也是你一生的事业。
如今,每天写作于我而言便是如此。每次将双手放在键盘上,我便仿佛进入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那种感觉无比美妙。
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你永远不知道脑子里的神经会蹦出什么样的思想和想象,也不知道写完后读者的反馈会是怎样,这充满了刺激,每天都是一个新的旅途。
不出意外的话,我会一直写下去。
只要能帮到一个人,那我便觉得功德无量了。
我不求大富大贵,但求问心无愧。
若是能有好心人看着爽,给我打赏几千块赏口饭吃,那就算是意外收获了。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儿。
我是四海老师,互联网创业近7年了,目前带出月入1W➕的学生1600多,几个很厉害的学员单月收益已经做到了8万➕了。
关注我,并置顶公众号”四海思维“第一时间学到段子式互联网项目分享,我微信:
暂无评论内容